公务员邮箱入口

当前位置:

首页 > 佛山市卫生健康局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医护正能量

弘扬劳模精神,汇聚实干力量

发布日期:2015-08-27 17:52:00 来源:佛山日报  分享至:

  428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佛山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杨教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并出席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他成为佛山医疗系统首位荣获全国劳动者最高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医务人员。

  佛山市一医院王跃建院长说,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新的医改政策,要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需要的正是杨这样的实干家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有许多优秀人员,杨是典型代表之一。杨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不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是全院员工的荣誉。各个时代都有劳模,新的时代涵义不同,但新时代的劳模既要勤奋敬业,又在专业技术上勇攀高峰。杨同志为全院医护人员树立了钻研医学,服务大众的典范。

  为什么一个在医院最前线工作的医生可以成为全国先进者,为什么深化医改会需要更多“杨式”的医生?本专题连载将领你走进真实的杨,带你了解一个真实的“佛山好医生”。

  杨劼是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国内胸心血管外科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他数十年如一日,在临床一线为患者服务,解除病人疾苦,钻研医学难题。先后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201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这在外人看来是极大的荣耀,而杨劼却说:“我的成长离不开医院所提供的环境,也离不开医院上下的帮助。我得快马加鞭,更好、更积极地工作,尽可能让每个病人都满意,加倍为医院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才对得起国家给予的这一份荣耀。”

  “换位思考,才能对病人好”

  1999年担任市一医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以来,不管风吹雨打,还是酷暑严寒,每天清晨730分,杨劼都会准时来到市一医院13楼胸外乳腺外科,展开一天的工作,巡视危重、急诊病人,检阅准备归档的出院病历等等。而每逢节假日,他总是跟科室的医生们争着值二线班,甚至一线班。每个休息日,他必须抽空回病房查房,看望术后的患者。即便是出差在外,也总不忘打电话了解和跟进患者的病情。

  你一定会问:为什么这么做?杨劼总是很随意地回答:“我做医生几十年习惯了,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终身学习,并将一生所学用于为更多的病人拯救生命,解除疾苦,换位思考,才能对病人好!”

  杨劼将每位病人都视如亲人,对经济较困难的患者,不仅主动为患者手术,还尽力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医院的护工、清洁工、保安有病要找他的,他总是热情对待,并亲自为他们施行手术。“在外打工的人,赚钱不容易,找到我不容易,我更要关心他们!”杨主任说。2010年,在佛山打工的湖北人廖先生千里迢迢从老家荆州农村领着儿子来佛山找他看病,结果儿子被诊断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需要手术。听到这一情况后,廖先生情不自禁地叹气,并自言自语地说:“唉,要做手术,只怕这两万块钱不够。家里老人又躺在床上几年了也没钱治。唉——”廖先生的叹气被杨劼听到了。他安慰廖先生说:“你孩子这个病手术是一定要做才行了,不能耽误。你打工攒点钱不容易,有难处,我们尽量帮你省,啊……”结果手术做下来只花了九千多元。出院时,廖先生一边抹眼泪,一边说一辈子都感激杨主任这样的好医生,无论如何要去街上做个锦旗送给他。杨劼赶快劝住6说:“你儿子好了,我们就高兴了。你千万别送锦旗,你再去花那个钱,我心里难受!”

  实实在在关爱每一个病人,为他们病情着想,为他们的困难着想,换来的是患者不可磨灭的感恩和永久的信任。杨劼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一位家住云南、患食管癌的60岁老人一定要儿子带着他来佛山找杨劼做手术,老人说:“把命交给杨主任我最放心!”

  作为胸心血管外科的学术带头人,杨劼带领着年轻医护人员们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声名远播。200210月,率先在全国地市级医院进行胸心血管外科三级分科(胸外科和心血管外科),并成立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部微创中心佛山市一医院分中心。从2002年至今,该科病人和手术逐年增加,年手术量逾1000台,专科大手术600余例,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室也被评为佛山市医学专科特色科室。

  “病人来到我院诊室不容易”

  杨劼的门诊号一直都很抢手,病人们喜欢找他看病,“态度很好,轻言细语的”,“看得很仔细、认真”。患者这些心声所言非虚。

  佛山日报记者在他的诊室观察发现,门外等候求医的病人尽管心里焦急万分,可还是很有序地排队。他们知道,杨主任看病很认真,在每个病人身上都会花上一段时间,“他不是看几眼就开单检查,随便问几句就开药的那种医生”。而每一个从诊室走出来的患者,都是面带满意的,“杨主任对我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耐心解答了,让我放下疑虑,豁然开朗”。

  为了满足每一个病人的需求,杨劼的出诊时间总是特别长。不是为了细致地看好每个病人,就是给挂不上号的病人一再加号,以至于时常到中午一点多才看完上午所有的病人。

  “病人来到我院诊室门口是不容易的。有的是从外省来的,花了几天时间。有的是从高明、三水乡下来的,早晨天一亮就赶搭车赶路。我要认认真真为他们看好病,找出病根,解除痛苦才对得住他们对我的信任。如果怠慢病人,我感觉对不住自己的良心!”杨劼说。

  有一位患者来到市一医院就诊。他在外院以心绞痛治疗无效,又曾在广州几家大医院会诊,均按胸骨骨髓炎予以治疗,依然无效。杨劼对他的病情进行认真分析,考虑到胸骨痛有可能是由血液病引起,便给患者做了骨髓穿刺检查,结果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这是一种恶性的血癌,杨劼随即安排患者转入血液科,使之得到了及时的医治。如果没有杨劼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患者的病情将一再被迁延,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一位女患者,刚退休就出现头痛病,经CT检查发现是脑转移肿瘤,医生为她施行了脑转移肿瘤切除。可杨劼并未因此而止步,“这个病的根子(原发病灶)在哪里?我要找出来才能让这个患者活得更久。”经详细检查,杨劼发现,病灶在患者的肺部。有的医生认为,这位患者已到了没必要做肺部手术的地步,但杨劼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查阅国内外文献后,坚持认为,做了肺部手术能明显延长患者生命。于是,杨劼为这位患者施行了病灶侧的全肺切除,这位患者已生存三年多。

  对杨劼来说,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他精湛的医术、负责任的态度、和善的为人,深得患者的信赖和称赞。

  “我搞科研,是为了更好的救治病人。”

  已是深夜12点多,老婆孩子都睡了,没人打挠,也不会有手机响。杨劼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他的书房里,书桌上四处堆满比砖头还厚的医学书籍。他在台灯下查阅资料,书写论文,或是批阅、修改从中华胸心血管杂志社转过来的别人的论文。因为他是全国少数的中华胸心血管杂志的编委之一。

  查阅国内外最新医学资料,思考患者病情,伏案写论文,搞科研,几乎是杨劼每天生活的一部分。“临床上的很多问题都值得我思考。我希望通过对临床进行思考,总结,挖掘,创新。对于每一个医生来说,科研可以让他站得更高,钻研得更深,从而更好的救治病人。”杨劼说。

  作为胸外科的学科带头人,杨劼刻苦钻研业务,积极开展各种诊疗技术项目和新技术,成为国内胸心血管外科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不但能独立解决本专业复杂疑难的重大技术问题,主持完成疑难危重病人的急诊和抢救工作,还不断创新,将国内外最新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2006年,杨劼就开展了广东省例双侧肺移植手术。而在2003年,他就在国内首创开展电视纵隔镜治疗手汗症。他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部微创中心,福建医科大学胸外科合作对手汗症的机制和手术方式进行研究,成果被美国医师胸外科协会手汗症指南引用。“胸交感神经链手术及相关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200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为此,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还专门成立了手汗症专家委员会。 “我钻研电视纵隔镜治疗手汗症,只是想用更微创的方法和更省钱的方式为病人解除痛苦。从2003年至今,他已为来自全国近2000例手汗患者彻底消除痛苦和困扰。

  多年来,杨劼还发表了70多篇论文,其中,中华牌杂志9篇,SCI论文2篇;任2部专著副主编,3部专著编者,是市一医院里发表学术论文最多的专家之一。近年半,由他领衔胸外科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科研奖项。如:“电视胸腔镜手术应用”和 “电视纵隔镜手术应用”等科研成果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电视胸腔镜胸导管结扎术及基础和临床研究 ”获2012年广东省科技厅立项。

  特别是在2013年,由杨劼领衔的胸外科科研团队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江苏省肿瘤医院专家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体系的建立、临床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 荣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佛山市卫生系统至今获得的最高科研奖励!这一成果也将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科研推向了一个高峰。

  “我做医生,为的是‘大家’”

  杨劼说,他有两个家,一个是“小家”,有妻儿老人;另一个是“大家”,那就是医院,来自五湖四海的病人亦是他的亲人。当“大家”与“小家”出现“冲突”时,杨劼总不忘自己作为一个医生的责任。

  2012年,杨劼获“广东省劳动模范”,市一医院党委书记刘永耀在高兴和自豪之余,创作了诗篇《劳模的“镜”头——记省劳模胸外科杨劼主任医师》。诗中写道:不仅是位好医生,还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从你的身上看到了劳动者的风采,从你的身上看到了医者的情怀!

  由于呆在家的时间不多,杨劼总是很珍惜在家里的时间。为妻子孩子做好吃的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说说彼此,分享日常。

  而当他为了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时,则难免难以顾及“小家”,有一次,杨劼正在家里吃晚饭,突然接到南海和顺人民医院打电话来要求抢救一位胸部车祸伤、大出血患者。那天并非杨劼值班,但救人要紧,杨劼二话没说,急忙打车到和顺医院直奔手术室,帮助施行急诊手术,直至凌晨4时才手术结束,患者因此得以转危为安。

  “只要我们需要他,他可以随传随到,从不推辞,总是很热心带教指导下级医院。”这是一家镇级医院的负责人对杨劼的评价。可见,杨劼的“大家”并不仅局限在市一医院,还主动及时地积极帮助下级基层医院解决疑难问题,抢救下级医院的危重病人。

  1990年,杨劼的妻子怀孕以及分娩,杨劼都很少回家照顾。因为,当时他正担任总住院医师,必须昼夜值班,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泡”在临床,参与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不管多危重的病人,只要杨主任在场,我们就会很放心。”年轻的医生们都是这么说的。

  “学无止境,聪明和平淡是成功的两个翅膀”,杨劼认为,过硬的医疗技术才是治病的根本。他孜孜求学,从不放弃每一次国内国外学习提高的机会,先后到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州医学院附一院、中山大学附一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和玛丽医院胸外科进修学习。

  1992年,当他在上海进修学习外科时,母亲因患乳腺癌住院手术,为了不影响进修学习,他打“飞的”去湖南长沙看望母亲一天,又赶回上海继续学习。

  20033月,母亲因病去世,噩耗传来,杨劼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悲痛的心情难于言表。没有很好照顾母亲的内疚心情,加上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使他一时难于接受这个事实。可是,在老家处理完后事后的第二天,杨劼就立即赶回工作岗位,那里有焦急等待他的病人,有很多需要他处理的事情。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得到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杨劼得以全身心投入医疗工作。他如同《雷锋日记》里的那滴水、那线光,把自己的人生、心血无私奉献给了医疗事业,“滋润了”患者的疾苦,“照亮了”病人希望。

  市一医院已建院134年,这家百年老院向来人才辈出,才能取得今日的辉煌,在国内百年医院、三甲医院等排名中都名列前茅。但杨劼是医院里第一位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的人,也是佛山医疗系统首位获此荣耀的人。杨劼是一个德、才、能、技、科研等多方面都过硬的一线医生。杨劼之所以出现在佛山,出现在市一医院这所百年名院是有一定必然性的。

  国务院不久前发布了新的卫生计生职业精神,要求全国医务人员具备“不畏艰苦、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而“杨劼”式的优秀医务人员恰恰拥有这些特质,是医疗卫生系统的典范。

  市一医院王跃建院长特别强调,我国正在不断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持续改进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技术,加强医院的内涵建设,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我们需要更多的实干、敬业、奉献、勇攀医学高峰的“杨劼”式的人物,我们要号召全院乃至全市医务人员,汇聚实干力量,树立良好形象,解决更多医学难题,推动医疗体制改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促进我们的医疗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隐私保护|
主办单位:佛山市卫生健康局 粤ICP备09184113号
佛山信息网络中心制作及维护 网站标识码4406000032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408号


单位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岭南大道北12号13号楼
电话:0757-83389617 建议使用IE11.0以上版本浏览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