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邮箱入口

当前位置:

首页 > 佛山市卫生健康局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部门信息

2023年7月需重点预防的疾病

发布日期:2023-06-30 09:24:25 来源:市疾控中心  分享至:

  7月,市民需要重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登革热,需要预防手足口病、猴痘、季节性流感等急性传染病,还需警惕细菌性食物中毒、毒蘑菇中毒以及小龙虾等水产品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学校及托幼机构需重点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季节性流感和手足口病暴发疫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当前,我国处在零星感染、局部散发状态。各地仍有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例发生,既往未感染者仍存在被感染的可能,但对于学校等人群高度集中场所,一旦有传染源引入,易在未感染者或抗体水平大幅减退人员中引起聚集性疫情。市民应继续保持警惕,积极接种疫苗,科学佩戴口罩;对居家和办公场所要勤开窗通风;要保持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自我抵抗能力;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和管理。新冠感染重症高风险人群以及年龄小于5岁者,应及时就医,就诊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

  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子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花蚊”叮咬了带有登革病毒的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在花纹体内复制,再次叮咬其他人实现传播。以突发高热、皮疹和头、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7月,我市高温、多雨天气频繁,蚊虫开始活跃,市民预防登革热要做好防蚊措施,例如挂蚊帐、装纱窗、喷洒防蚊水等。要想消除花蚊,灭蚊虽必要,但清理花蚊幼虫才是关键!一般来讲,花蚊幼虫喜欢藏在含有积水的角落。因此市民要“翻盘倒罐清积水”,尤其在下雨后必须及时清除居家(花瓶、盆栽托盘)和周边环境(储水容器、闲置器皿)的积水等蚊虫孳生地。如出现突发高热,皮疹,头、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应马上就医。

  季节性流感

  季节性流感不是普通感冒,主要通过患者咳嗽和打喷嚏等以飞沫方式传播,典型的季节性流感大多突然发病,可出现以下症状:高热、头痛、喉咙干痒、咽痛、咳嗽、鼻塞、流涕、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小孩子容易表现为哭闹、粘人。年幼者(尤其是2岁及以下的婴幼儿)、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等免疫力较低人群为重点预防人群。市民要提高防病和自我保健意识,采取预防措施:(1)讲卫生,重细节,勤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病人在家或外出时需佩戴口罩;流感高发季节,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间密闭场所,必须去时,应戴口罩;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2)接种流感疫苗(这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等集体单位为重点防控场所;要做好环境通风消毒和接种流感疫苗等防控措施;一旦出现疑似季节性流感聚集性疫情要及时报告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并配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控制疫情扩散。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容易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聚集性疫情。预防手足口病需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常通风、勤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家长若发现小孩出现发热,手掌、脚底或口腔等部位出现水泡或者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带小孩就医,并且密切观察孩子病情变化。

  托幼机构和学校需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学生,同时加强消毒措施,严把病例痊愈返校关。

  6月龄至5岁儿童的家长可按照“知情、自愿、自费”原则,在预防接种单位为孩子接种EV71疫苗,以预防EV71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幼儿感染EV71容易发展为重症病例)。

  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罕见的、散发的、天花样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当前,猴痘病毒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猴痘病毒经粘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患者、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尤其是接触了患者疱疹和破损皮肤,也可能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目前,猴痘主要传播途径以男男同性性行为为主,其他途径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低,市民不必过度惊慌。

  发病早期一般出现寒战、发热,同时可能伴有头痛、嗜睡、乏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明显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一般发病后1至3天出现皮疹。皮疹一般以面部和四肢皮疹更为多见,手心、脚掌、口腔黏膜、生殖器等部位都有可能出现皮疹。病程约2至4周。结痂脱落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脑炎等。

  个人应该如何预防猴痘?1.如果发现对方有发烧、皮疹、疱疹等情形,要尽可能避免密切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共用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减少自己感染的风险,尤其是男男性行为人群需重点留意性伴健康状况,积极做好自我防护!2.有暴露史的人群、可能和病例有过接触,要加强自我的健康监测,一旦发现自己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疱疹等症状和体征时,要及时就医,及时检测。若诊断为猴痘疑似病例,应积极配合疾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检测等工作。3.避免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4.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积极配合当前各项防疫措施。

  细菌性食物中毒

  “龙舟雨”高温季无疑是细菌滋生的“温床”,这个时节人们通常喜食一些生冷食物,与此同时细菌在高温环境下会迅速繁殖,继之产生大量毒素污染食品,食用被细菌污染的生冷食品后便可能“病从口入”。   

  一、什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属于常见的食源性疾病,主要是指患者在进食被细菌或毒素所污染的食物后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此中毒具有迅速性、广泛性的特点。

  二、生活中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毒素及可能原因

  1.沙门氏菌属:常见于未煮熟或生的禽类肉、鸡蛋和蔬菜。

  2.副溶血性弧菌:常见于未煮熟或生的带鱼、虾、蟹、生蚝等海鲜食品。

  3.椰毒假单胞菌及米酵菌酸:容易存在于臭米面,变质的银耳、糯米汤、圆粉、淀粉制品等。

  4.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毒素:常见于腐败变质的豆制品、化脓感染的伤口、上呼吸道感染的痰液。

  5.变形杆菌属:剩饭菜、卫生不合格的凉拌菜等,容易滋生变形杆菌。

  6.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及肉毒素:见于未进行充分的加热处理和杀灭芽胞的腌腊食品,如腌鱼、咸肉、腊肠等。

  7.李斯特菌:常见污染食品为乳及乳制品、肉制品、水产品、生食瓜果蔬菜、寿司、三明治和冰淇淋等。尤以在冰箱中保存时间过长的乳制品、肉制品最为常见。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表现

  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有两种类型:感染型和毒素型食物中毒。

  1.感染型食物中毒:以急性肠胃炎为主要表现,起病急、病程短、恢复快。症状有腹痛腹泻、呕吐、无力、头晕等,严重者可有脱水、休克等。病情较轻者,适当休息,合理的饮食即可恢复。免疫力低下的孕妇、幼儿、老人须及时就医。导致此类症状的致病菌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泄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

  2.毒素型食物中毒:由细菌分泌的毒素导致的,毒素类型不同,发病症状也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最突出特征为呕吐。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肉毒素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睁眼困难、吞咽、咀嚼、发音困难,严重时呼吸肌麻痹造成呼吸衰竭或继发肺炎而亡。椰毒假单胞菌米酵菌酸中毒主要表现恶心、呕吐,严重者皮肤黄染、呕血、肝肿大、烦躁不安甚至休克死亡,病死率高达40%~ 100%。

  四、生活中如何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1.保持清洁,包括手部、用具和环境清洁;

  2.生熟分开,包括生熟食物分开、用具分开、使用和储存食物的器皿分开,将生肉、家禽、海鲜和鸡蛋与冰箱中的所有其他食物分开;

  3.食物烧透煮熟,剩余饭菜再次食用时应彻底加热;不生吃海鲜、河鲜、肉类等;

  4.食物原料和水应干净安全,同时要有合适的储存温度;

  5.不吃变质,腐烂的食品。

  毒蘑菇中毒

  每年这个季节是蘑菇生长的旺盛期,很容易发生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

  一、 华南地区常见的毒蘑菇具体有哪些?

  据了解,华南地区比较常见的有:白毒伞(致命鹅膏),铅绿褶菇,拟灰花纹鹅膏等。

  二、误食毒蘑菇后的症状,通常会对人体造成哪些伤害?

  (一)胃肠型:潜伏期一般为0.5~6小时,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以上腹部疼痛为主,不发热。一般病程2~3天,经适当处理可较快恢复。

  (二)神经精神型:潜伏期约为1~6小时,除了有轻度胃肠反应外,主要表现为流口水、流泪、多汗、脉缓、瞳孔缩小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精神兴奋或抑制、精神错乱、幻觉等表现。

  (三)溶血型:潜伏期多为6-12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病3-4天后皮肤变黄,肝脾肿大,少数出现血红蛋白尿。病程一般2-6天。

  (四)肝肾损害型:此型最严重,病情凶险而复杂,病死率极高。按病情发展可分为6期:潜伏期:潜伏期多为10-24个小时,短的有6~7小时。胃肠炎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在1~2天后缓解;假愈期:肠症状缓解后暂无其他症状或仅是轻微乏力,胃口差,病人往往以为好了,而实际上毒素已进入内脏,肝脏开始受损,若是轻度中毒,病人还可慢慢恢复;内脏损害期:严重中毒病人发病2~3天后出现肝、肾、心、脑等内脏损害的症状,可出现肝坏死、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精神症状期:病人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表情淡漠、思睡,继而出现惊厥、昏迷,甚至死亡;恢复期:少部分经过积极治疗的病人,可在2~3周后进入恢复期。

  5、 误食毒蘑菇后的紧急处置措施有哪些?

  如有群众食用蘑菇后出现上述症状,要高度怀疑毒蘑菇中毒,须立即前往医院救治,千万不能拖延,否则容易引起昏迷乃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三、自我急救指南:

  立即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要立刻进行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250-500ml/次,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则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凡食用过同样蘑菇者,无论是否发病,均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食用过的剩余蘑菇,应留存以供检验,查明中毒原因。

  四、怎么做可以预防毒蘑菇中毒?

  1.不采摘

  到郊外时,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而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我们不要轻易采摘不认识的蘑菇。      

  2.不购买

  请勿在路边摊贩随便购买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购买。     

  3.不食用

  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在此提醒大家:生活区绿化带生长的野生蘑菇并不安全。毒蘑菇的鉴别难度极大,千万不要相信没有科学依据的民间或网传鉴别方法。

  小龙虾等水产品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6月,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纷纷热卖小龙虾,近年省内时有报道食用小龙虾后出现横纹肌肉溶解的案例。总体而言,小龙虾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安全的,可尽情享用。但是也要注意以下几点:1.应了解自己的体质和身体状况,建议对于曾经有过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朋友不宜再食用小龙虾,以免再次发生不测;2.食用不可过量,在食用小龙虾期间,应该注意避免其他的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因素,比如酗酒、过量运动、服用敏感药物等;3.应该要有选择性地挑选水产品,并注意保存和处理,避免变质和交叉感染,根据水产品食物中毒的特点预防和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4.要及时关注当地媒体信息,对于短期发病集中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应该避免食用。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隐私保护|
主办单位:佛山市卫生健康局 粤ICP备09184113号
佛山信息网络中心制作及维护 网站标识码4406000032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408号


单位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岭南大道北12号13号楼
电话:0757-83389617 建议使用IE11.0以上版本浏览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