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邮箱入口

当前位置:

首页 > 佛山市卫生健康局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部门信息

2023年8月需重点预防的疾病

发布日期:2023-07-28 16:56:19 来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分享至:

  8月,市民需要重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登革热,需要预防手足口病、水痘、猴痘等急性传染病,还需警惕米酵菌酸中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当前,我国处在零星感染、局部散发状态。各地仍有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例发生,既往未感染者仍存在被感染的可能,但对于人群高度集中场所,一旦有传染源引入,易在未感染者或抗体水平大幅减退人员中引起聚集性疫情。市民应继续保持警惕,积极接种疫苗,科学佩戴口罩;对居家和办公场所要勤开窗通风;要保持规律作息、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自我抵抗能力;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和管理。新冠感染重症高风险人群以及年龄小于5岁者,应及时就医,就诊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

  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花斑蚊叮咬了带有登革病毒的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在花纹体内复制,再次叮咬其他人实现传播。以突发高热、皮疹和头、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8月,我市高温、多雨天气频繁,蚊虫活动活跃,市民预防登革热要做好防蚊措施,例如挂蚊帐、装纱窗、喷洒防蚊水等。要想消除花斑蚊,灭蚊虽必要,但清理花斑蚊幼虫才是关键!一般来讲,花斑蚊幼虫喜欢藏在含有积水的角落。因此市民要“翻盘倒罐清积水”,尤其在下雨后必须及时清除居家(花瓶、盆栽托盘)和周边环境(储水容器、闲置器皿)的积水等蚊虫孳生地。如出现突发高热,皮疹,头、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容易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聚集性疫情。预防手足口病需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常通风、勤消毒”等良好卫生习惯,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应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家长若发现小孩出现发热,手掌、脚底或口腔等部位出现水泡或者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带小孩就医,并且密切观察孩子病情变化。

  托幼机构和学校需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学生,同时加强消毒措施,严把病例痊愈返校关。

  6月龄至5岁儿童的家长可按照“知情、自愿、自费”原则,在预防接种单位为孩子接种EV71疫苗,以预防EV71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幼儿感染EV71容易发展为重症病例)。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全身性丘疹、水疱、结痂为特征,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易感儿童感染后发病率可达95%以上,因此水痘极易在人群密集的学校等集体单位传播扩散。

  市民可通过以下措施预防水痘:适龄儿童接种2剂次水痘疫苗(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开窗通风;勤快洗手。托幼机构和学校需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学生,同时加强消毒措施,严把病例痊愈返校关。

  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罕见的、散发的、天花样临床表现的病毒性人兽共患传染病。当前,猴痘病毒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猴痘病毒经粘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患者、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尤其是接触了患者疱疹和破损皮肤,也可能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目前,猴痘主要传播途径以男男同性性行为为主,其他途径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低,市民不必过度惊慌。

  发病早期一般出现寒战、发热,同时可能伴有头痛、嗜睡、乏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明显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一般发病后1至3天出现皮疹。皮疹一般以面部和四肢皮疹更为多见,手心、脚掌、口腔黏膜、生殖器等部位都有可能出现皮疹。病程约2至4周。结痂脱落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脑炎等。

  个人可通过以下措施预防猴痘:1.如果发现对方有发烧、皮疹、疱疹等情形,要尽可能避免密切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共用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减少自己感染的风险,尤其是男男性行为人群需重点留意性伴健康状况,积极做好自我防护。2.有暴露史的人群、可能和病例有过接触,要加强自我的健康监测,一旦发现自己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疱疹等症状和体征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若诊断为猴痘疑似病例,应积极配合疾控部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样、检测等工作。3.避免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4.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积极配合当前各项防疫措施。

  米酵菌酸中毒

  夏季高温多雨,湿热的环境中,凉皮、河粉、米线等湿米粉,以及泡发的银耳、木耳等食品容易被细菌污染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后引起中毒。

  米酵菌酸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变种的有毒代谢产物。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易在食品表面生长,这种细菌在土壤及植物中无处不在,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37℃,而最容易产生米酵菌酸的温度是26℃。米酵菌酸毒素非常稳定,100℃加热1小时或者高压锅蒸煮都不能使其失活。

  米酵菌酸引起的中毒事件在夏秋季节(5月~9月)高发,容易导致中毒的食品主要有3类:一是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等,另外存放时间过长的湿米粉、凉皮等也时有发生;二是变质鲜银耳和泡发不当的变质木耳;三是发酵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等。

  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的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1至2天。米酵菌酸中毒后表现为胃肠道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少数出现腹泻。严重者出现肝、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异常,如黄疸、肝性脑病;头痛、头晕、嗜睡、昏迷;肾衰竭、血尿、甚至死亡。

  米酵菌酸中毒后死亡率在40%以上,不仅如此,米酵菌酸目前在医学上还无特效“解药”,通常只能通过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来稀释毒素,病后恢复情况与摄入毒素的量有关。如果毒素已经到达各脏器,又就医不及时,很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危及生命。

  目前正值米酵菌酸食物中毒高发季节,需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淀粉制品制作过程需长时间发酵或浸泡的,在炎热、潮湿环境中容易被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椰毒致病变种污染,建议家庭或小作坊一般不要制作、出售酵米面类食品。二是消费者选购木耳、银耳时,要选具备正规资质的食品经营者购买,并注意产品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储存条件。泡发木耳、银耳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不能食用隔天泡制加工的银耳、木耳及其制品;不要采食已变质的鲜银耳或鲜木耳。三是选购鲜米线(鲜米粉、河粉)等食品时一定要选正规渠道。留意产品感官性状和保质期,尤其是散装销售的,要留意产品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出现可疑症状,请立即就诊。米酵菌酸引起的中毒发病急,如发生疑似中毒症状,要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尽快催吐,排出胃内容物,减少毒素的吸收量;及时送医院救治,针对肝、脑、肾等脏器的损伤程度,对症治疗,降低死亡率。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隐私保护|
主办单位:佛山市卫生健康局 粤ICP备09184113号
佛山信息网络中心制作及维护 网站标识码4406000032

粤公网安备 44060402000408号


单位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岭南大道北12号13号楼
电话:0757-83389617 建议使用IE11.0以上版本浏览器
- -